资源简介
《行動自主學習在地課程設計模式-以臺灣溪洲川流學為例》是一篇探討如何結合行動學習與在地課程設計的教育研究論文。該論文以臺灣溪洲地區為案例,深入分析了如何透過行動自主學習的方式,將地方文化、自然環境與課程內容有效整合,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與深度理解。本文旨在提供一個可行的課程設計模式,讓教師能夠根據地方特色,設計出符合學生需求且具在地特色的教學方案。
該論文首先探討了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與自主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的理論基礎。行動學習強調利用移動設備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活動,而自主學習則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管理與目標導向行為。兩者結合,可以創造更靈活、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尤其適合在地課程的設計與實踐。
在臺灣溪洲地區,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文化背景,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往往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因此,該論文提出了一種「溪洲川流學」的課程設計模式,將溪洲的河流生態、歷史文化與社區資源納入課程內容,並透過行動學習工具,如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探索與學習。
論文指出,溪洲川流學的核心理念是「從土地出發,以學習為本」。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會先與當地居民合作,收集有關溪洲的生態資料、歷史故事與文化記憶,並將這些資訊轉化為可操作的學習任務。學生則透過行動裝置,前往溪洲的不同地點進行觀察、採集數據、拍攝影像與記錄心得,進而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此外,該論文也強調了課程評估的重要性。與傳統的紙筆測驗不同,溪洲川流學的評估方式更加多元化,包括學習日誌、小組報告、數位作品展示等。這樣的評估方式不僅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與批判思考能力。
在實踐方面,該論文提供了具體的課程設計流程。首先,教師需進行需求分析,了解學生的興趣與學習需求;其次,與社區合作,蒐集在地資源;第三,設計學習任務與活動;最後,運用行動學習工具進行教學與評估。這種循序漸進的設計模式,有助於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逐步調整與優化課程內容。
論文還提到,溪洲川流學的成功關鍵在於「在地連結」與「學生主導」。透過與在地社區的緊密合作,學生不僅能學習到書本以外的知識,也能培養對家鄉的認同感與關懷意識。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而非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
此外,該論文也探討了行動學習在課程設計中的挑戰與解決策略。例如,技術問題、學生使用行動裝置的適應度、以及如何確保學習活動的有效性等。針對這些問題,論文建議教師應提前進行技術測試,並透過引導與互動,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與使用習慣。
總體而言,《行動自主學習在地課程設計模式-以臺灣溪洲川流學為例》提供了一種創新且實用的課程設計方法,將行動學習與在地教育有機結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效,也促進了社區與學校之間的合作關係。此模式對於其他地區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啟發意義。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