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北铜山口矽卡岩-斑岩型Cu-Mo(-W)矿床蚀变矿物地球化学勘查标志建立与应用》是一篇关于矿产资源勘探的重要论文,主要研究了湖北铜山口地区的矿床特征,并通过分析蚀变矿物的地球化学特性,为该地区的矿产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篇论文在地质学和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铜山口地区位于中国湖北省,是一个典型的矽卡岩-斑岩型Cu-Mo(-W)矿床。这类矿床通常与侵入岩活动密切相关,其成矿作用涉及复杂的热液流体迁移和矿物沉淀过程。由于矿床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构造、岩浆演化、流体成分等,因此对矿床的识别和勘探需要依赖于详细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
在该论文中,作者通过对铜山口矿区的蚀变矿物进行系统的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的蚀变作用及其对应的地球化学特征。蚀变矿物是指在矿化过程中因热液作用而发生矿物成分变化的矿物,它们往往能反映出矿床的成因、成矿条件以及矿化强度等信息。例如,常见的蚀变矿物包括石英、绿泥石、伊利石、碳酸盐矿物、黄铁矿、辉钼矿等,这些矿物的组合和分布可以作为矿化异常的重要指示。
论文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蚀变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矿床的空间分布、矿化阶段以及成矿流体的性质,建立了相应的地球化学勘查标志。这些标志包括特定的元素组合、矿物共生关系以及微量元素的富集模式等。通过这些标志,可以在缺乏直接矿化露头的情况下,有效地识别潜在的矿化区域。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蚀变矿物地球化学勘查标志的实际应用价值。作者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勘探工作中,验证了所建立的勘查标志的有效性。通过对比不同地段的蚀变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数据,能够识别出具有找矿潜力的区域,从而提高勘探效率并降低勘探成本。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多种现代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如X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对蚀变矿物进行了精确的成分分析和微区元素分布研究。这些高精度的技术手段为研究矿床的成因和演化过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同时,论文还结合了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化历史,分析了铜山口矿床的成矿机制。研究表明,该矿床的形成与晚白垩世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深部岩浆房,并在上升过程中与围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了广泛的蚀变和矿化作用。这一结论为后续的矿产资源评价和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湖北铜山口矽卡岩-斑岩型Cu-Mo(-W)矿床蚀变矿物地球化学勘查标志建立与应用》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性的论文。它不仅丰富了我国在矽卡岩-斑岩型矿床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为类似矿床的勘查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通过该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勘探效率,还能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