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淮南潘集煤矿外围(深部)影响煤层气赋存的地质因素分析》是一篇关于煤层气赋存规律及其地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聚焦于淮南潘集煤矿外围及深部区域,旨在探讨煤层气的分布特征及其受地质条件的影响。通过系统分析区域构造、煤岩性质、地层沉积环境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论文为煤层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淮南潘集煤矿位于中国安徽省淮南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随着浅部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深部煤炭资源的开发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然而,深部煤炭资源中煤层气的赋存情况复杂,受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潘集煤矿外围及深部煤层气赋存的地质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的地质背景,包括区域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煤系沉积环境等。淮南地区属于华北板块南部,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地质结构。潘集煤矿位于淮河断裂带附近,构造活动频繁,对煤层气的保存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此外,煤系地层主要为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沉积环境以陆相为主,具有良好的煤层气生成条件。
在煤岩性质方面,论文分析了煤的煤化程度、孔隙结构和吸附能力等参数。研究表明,潘集煤矿外围及深部煤层的煤化程度较高,煤质较好,具备较强的吸附能力。同时,煤岩中的裂隙发育程度对煤层气的储存和渗流具有显著影响。高密度裂隙网络有利于煤层气的储集和运移,而低裂隙密度则可能限制煤层气的开采效率。
论文还探讨了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地下水的活动会改变煤层的压力场和温度场,进而影响煤层气的吸附和解吸过程。研究发现,在潘集煤矿外围区域,地下水位较高,导致煤层气压力相对较低,不利于煤层气的富集。而在深部区域,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煤层气压力升高,有利于煤层气的聚集。
此外,论文还分析了构造运动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淮南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如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这些构造活动改变了煤层的空间分布和渗透性。断层和褶皱构造不仅控制了煤层气的分布范围,还影响了煤层气的运移路径和富集程度。研究认为,构造控气作用在潘集煤矿外围及深部煤层气赋存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对上述地质因素的综合分析,论文提出了潘集煤矿外围及深部煤层气赋存的主要控制因素,并总结了煤层气富集区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气的赋存受到构造、煤岩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在煤层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地质因素,合理选择开发目标区。
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淮南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煤层气资源评价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煤层气赋存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勘探手段的完善,潘集煤矿外围及深部煤层气资源有望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