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淮北闸河矿区闭坑矿井水害评价及其防控技术体系》是一篇关于煤矿安全与水资源管理的重要论文。该论文针对淮北地区闸河矿区在闭坑后可能面临的水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技术体系。文章旨在为类似矿区的闭坑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淮北闸河矿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其开采历史悠久,但随着资源枯竭,部分矿井已进入闭坑阶段。然而,闭坑矿井中的积水问题、地下水渗透风险以及潜在的突水事故等水害隐患,仍然对周边环境和后续开发构成威胁。因此,如何科学评估闭坑矿井的水害风险,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从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开采历史等方面入手,对闸河矿区闭坑矿井的水害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矿区地下含水层分布复杂,存在多层含水系统,且部分采空区与地表水体存在连通性。此外,由于长期开采导致岩层结构破坏,地下水流动路径发生变化,增加了水害发生的可能性。
在水害评价方面,论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水文地质调查、钻孔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以及数值模拟等手段。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人员能够准确掌握矿区地下水的分布规律、补给来源及流动方向,从而识别出高风险区域。同时,结合历史水害事件数据,对不同类型的水害进行了分类,并评估了其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基于水害评价结果,论文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防控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通过布设监测点和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实现对地下水位、水质和流量的实时监控;二是开展注浆堵水工程,针对重点区域进行注浆处理,以封堵可能的渗水通道;三是优化排水系统设计,提高矿井排水能力,防止积水积聚;四是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水害能够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论文还强调了信息化技术在水害防控中的应用。通过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据库,将水文地质信息、监测数据和防控措施整合在一起,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水害风险进行预测和预警,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依据。
论文最后指出,闭坑矿井的水害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作。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合理的防控措施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有效降低水害风险,保障矿区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淮北闸河矿区闭坑矿井水害评价及其防控技术体系》不仅为淮北地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水害防控方案,也为全国其他矿区的闭坑安全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该论文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煤矿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