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大白阳金矿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是一篇探讨中国河北省大白阳地区金矿床中硫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通过对大白阳金矿床中硫化物样品的硫同位素分析,揭示了矿床的成因机制和成矿过程,为区域金矿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大白阳金矿位于河北省北部,属于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金矿床主要赋存于变质岩系中,矿体形态多样,包括脉状、网脉状和浸染状等。研究显示,该地区的金矿化与区域内的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而硫同位素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了矿液的来源及演化过程。
论文首先介绍了大白阳金矿的地质背景。该地区处于燕山造山带的前缘,受古亚洲洋构造域的影响,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包括太古宙变质岩和元古宙沉积岩,其中变质岩以片麻岩、大理岩和石英岩为主,而沉积岩则以砂岩和页岩为主。这些地层构成了金矿化的围岩条件,同时为矿液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有利的通道。
在硫同位素分析方面,论文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硫化物样品,包括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通过测定这些矿物的δ34S值,研究人员发现大白阳金矿床中的硫同位素组成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总体来看,δ34S值范围较广,表明矿液可能来源于多种不同的硫源,包括地壳物质、深部岩浆或大气降水。
研究结果表明,大白阳金矿床的硫同位素特征与典型的岩浆热液型金矿相似,但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壳混染特征。这说明矿液可能是在上升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相互作用,导致硫同位素组成的多样化。此外,部分样品的δ34S值接近海水硫酸盐的值,提示可能存在古海水参与成矿的过程。
论文还讨论了硫同位素特征对成矿过程的指示意义。例如,较低的δ34S值可能反映了深部岩浆的贡献,而较高的δ34S值则可能表明地壳流体的加入。结合其他地球化学数据,如氧同位素、氢同位素和金属元素组合特征,研究人员推测大白阳金矿的成矿作用可能发生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期间,与区域内的构造热事件密切相关。
此外,论文还指出,大白阳金矿的成矿机制可能涉及多阶段的成矿作用。早期的成矿可能与基性岩浆有关,而后期的成矿则可能受到构造裂隙系统控制,导致矿液的多次充注和叠加。这种多阶段的成矿过程使得矿床的结构更加复杂,但也为寻找隐伏矿体提供了线索。
综上所述,《河北大白阳金矿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这篇论文通过系统的硫同位素研究,深入探讨了大白阳金矿的成因机制和成矿环境,为该地区的金矿资源评价和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该研究也为类似地质条件下金矿床的成因分析提供了参考范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