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16·7特大暴雨的中尺度风场特征分析》是一篇研究2016年7月河北省发生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中尺度风场特征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通过对气象观测数据、雷达资料以及数值模拟结果的综合分析,揭示了此次暴雨事件中中尺度风场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强降水的影响机制。
论文首先回顾了2016年7月河北地区发生的特大暴雨事件的基本情况。这次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和人员伤亡。作者指出,此次暴雨的形成与多种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其中中尺度风场在能量输送、水汽汇聚以及对流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多源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包括地面自动气象站的风速风向数据、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的回波信息以及数值模式的输出结果。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刻画出中尺度风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
论文重点分析了中尺度风场在暴雨期间的表现。结果显示,在暴雨发生前,低层风场呈现出明显的辐合特征,这为强对流系统的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暴雨的发展,中尺度风场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在风暴前沿区域,出现了强烈的垂直风切变和急流现象。这些风场特征不仅影响了降水的强度和分布,还对风暴的组织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中尺度风场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河北地区的地形复杂,山地和平原交错分布,这种地形特征对风场的演变具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山脉迎风坡区域,风场受到地形强迫的作用,形成了较强的上升气流,从而增强了降水的强度。而在背风坡区域,则出现了下沉气流,抑制了对流活动的发生。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风场变化,论文进一步揭示了中尺度风场在暴雨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风场的变化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暴雨的盛期,中尺度风场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表现出更强的非对称性和不稳定性。
论文还讨论了中尺度风场对预报工作的启示。作者认为,深入理解中尺度风场的演变规律对于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高分辨率的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可以更好地捕捉到中尺度风场的变化,从而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来看,《河北16·7特大暴雨的中尺度风场特征分析》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丰富了我国在中尺度气象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也为今后类似极端天气事件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