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长岗顶复式岩体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形成机制》是一篇探讨中国南方地区稀土矿成因的重要学术论文。该论文聚焦于广西长岗顶地区的复式岩体,研究其内部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形成机制,为理解此类矿床的地质背景、成矿过程以及资源潜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广西长岗顶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岩石学特征。长岗顶位于华南板块的南缘,属于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区域内广泛分布着花岗岩类岩石,特别是复式岩体。这些岩体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侵入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岩浆演化序列。论文指出,长岗顶地区的复式岩体具有多期次侵入的特点,这为稀土元素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随后,论文分析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一种特殊的稀土矿化类型,主要表现为稀土元素以离子形式吸附在黏土矿物或风化壳中的硅酸盐矿物表面。这种矿化方式与传统的稀土矿床不同,其形成通常与强烈的风化作用有关。论文通过系统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长岗顶地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成矿元素组合及其赋存状态。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稀土元素的来源及其富集机制。研究认为,长岗顶地区的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侵入岩体,尤其是富含稀土的花岗岩类岩石。在岩浆结晶过程中,稀土元素可能被富集在某些副矿物中,如磷灰石和独居石等。随着后期的风化作用,这些矿物逐渐分解,释放出稀土元素,并在风化壳中以离子形式迁移并最终沉积于黏土矿物中,形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成矿作用的时空演化规律。通过对不同岩体和矿化带的年代学分析,研究发现长岗顶地区的稀土矿化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时期,这一阶段的构造活动和气候条件对稀土元素的富集起到了关键作用。论文指出,区域内的构造运动可能导致了地表水循环的增强,促进了稀土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在成矿环境方面,论文强调了气候因素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形成的重要性。研究认为,温暖湿润的古气候条件有利于风化作用的进行,使得稀土元素能够从原生矿物中释放出来,并在土壤层中富集。同时,地下水的流动也为稀土元素的迁移提供了动力,有助于形成大规模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论文还对长岗顶地区的成矿模式进行了总结。研究提出,长岗顶地区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在多期次岩浆活动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和水文地质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这种成矿模式不仅适用于长岗顶地区,也可能对其他类似地质环境中的稀土矿形成提供参考。
最后,论文指出,对长岗顶地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形成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华南地区稀土矿床的认识,也为今后的稀土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同位素示踪技术、地球物理探测手段以及数值模拟方法,更全面地揭示稀土矿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