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干旱半干旱区居住区域低影响开发建设效益分析--以兰州新区典型居住小区为例》是一篇探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低影响开发(LID)的论文。该论文旨在分析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居住区建设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其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选取兰州新区的一个典型居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论文深入探讨了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实际应用和成效。
兰州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该地区进行城市建设时,如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低影响开发作为一种强调自然水文过程恢复和生态友好的城市开发方式,被引入到兰州新区的居住区建设中,以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论文首先介绍了低影响开发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技术手段,包括雨水收集与利用、透水铺装、植被缓冲带、人工湿地等。这些措施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文过程,减少地表径流,提高雨水渗透率,从而缓解城市内涝、改善水质和补充地下水。此外,论文还分析了这些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适用性,指出虽然传统城市开发模式在该地区存在诸多弊端,但低影响开发能够有效应对这些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实地调查、数据采集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兰州新区典型居住小区的现场调研,获取了小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排水系统布局、植被覆盖情况等基础数据。同时,利用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等水文模型对不同低影响开发措施的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评估了其在减少径流量、提高雨水利用率等方面的表现。
研究结果表明,低影响开发措施在兰州新区的居住区建设中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例如,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地表径流量,提高了雨水的下渗能力,减少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植被缓冲带和人工湿地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小区的生态环境,还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雨水收集系统的应用为小区提供了额外的非传统水源,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除了生态效益,论文还从经济角度分析了低影响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尽管初期投资相对较高,但由于后期维护成本较低,且能带来长期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因此整体投入产出比优于传统开发模式。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低影响开发能够有效降低因水资源短缺带来的风险,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论文还指出了当前低影响开发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挑战。例如,部分低影响开发设施由于设计不合理或维护不到位,导致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此外,公众对低影响开发的认知度不高,也影响了其推广和应用。因此,论文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和技术培训,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动低影响开发在更多地区的应用。
综上所述,《干旱半干旱区居住区域低影响开发建设效益分析--以兰州新区典型居住小区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展示了低影响开发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居住区建设中的重要价值。该研究不仅为兰州新区的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低影响开发将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