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工布江达隧道出口滑坡体处治及进洞方案设计》是一篇关于高原地区隧道工程中滑坡体处理与进洞方案设计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针对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地区某隧道出口段存在的滑坡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处治措施和进洞施工方案,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论文首先对工布江达地区的地质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复杂,地质构造发育,岩层破碎,且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降雨量大,地表水系发达。这些因素导致该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给隧道工程的施工带来了极大挑战。论文指出,隧道出口段由于坡度较陡,土体松散,且存在多条断裂带,因此容易发生滑坡现象,严重影响隧道的正常施工和后期运营安全。
在滑坡体处治方面,论文提出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首先,通过地质勘探和遥感技术对滑坡体的范围、厚度、滑动方向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为后续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其次,结合滑坡体的稳定性评价结果,采用了“截排水+支挡+加固”的综合处治方法。其中,截排水系统包括设置截水沟、排水沟和盲沟,有效降低地下水位;支挡结构则采用抗滑桩和挡土墙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滑坡体的整体稳定性;加固措施主要包括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以提高边坡的承载能力。
在进洞方案设计方面,论文充分考虑了滑坡体处治后的地质条件,并结合隧道的线路走向、断面形式以及施工方法等因素,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进洞方案。论文建议采用“先治后进”的原则,即在滑坡体完成处治并确保稳定后再进行隧道进洞施工。同时,论文还推荐使用新奥法(NATM)作为主要的施工方法,以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减少对周边地质环境的扰动。
此外,论文还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高原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质环境,论文强调了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滑坡体的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论文还提出了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保障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工布江达隧道的顺利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也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对滑坡体的科学处治和进洞方案的合理设计,论文展示了如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隧道工程的安全、高效施工。
总之,《工布江达隧道出口滑坡体处治及进洞方案设计》是一篇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学术论文,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地质勘察、滑坡治理、施工方案设计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作者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该论文的发表对于推动我国高原地区隧道工程建设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