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由应力场时空演化特征研究高邮-宝应MS4.9地震孕震过程》是一篇探讨区域地震孕育过程的学术论文,该文通过分析高邮-宝应地区MS4.9地震前后的应力场变化,揭示了该地区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和孕震过程。文章以地质力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对地震发生前的应力积累、释放以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高邮-宝应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苏北盆地南部,历史上虽未发生过强震,但该区域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尤其是2019年12月18日发生的MS4.9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此次地震的发生不仅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了影响,也引发了科学界对该区域地震构造背景和孕震机制的深入思考。因此,研究该次地震的孕震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论文首先回顾了高邮-宝应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指出该区域处于郯庐断裂带的次级构造单元内,受多条断裂带控制,具备一定的地震活动潜力。通过对该区域历史地震资料的统计分析,作者发现中小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呈条带状分布,且与断裂带走向密切相关,这为后续应力场分析提供了基础。
在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多种地球物理手段,包括地震波形反演、地壳形变监测以及应力场模拟等,构建了高精度的应力场模型。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应力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者发现地震发生前,该区域存在明显的应力积累现象,尤其是在震源区附近,主压应力方向趋于一致,表明该区域正处于应力集中状态。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应力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发现应力场的变化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出局部增强的趋势。特别是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震中附近的应力梯度显著增加,说明该区域的构造活动正在加剧。这种应力场的演变可能与深部构造运动、地壳内部的流体活动等因素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高邮-宝应MS4.9地震的孕震过程与区域应力场的演化密切相关。地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应力积累最终达到临界点,导致断层突然滑动。同时,论文还指出,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可能受到周边大断裂带的影响,未来仍需加强该区域的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
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理解中小型地震的孕震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今后类似地区的地震预测和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应力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可以更准确地识别潜在的地震危险区域,提高地震灾害防控能力。
总之,《由应力场时空演化特征研究高邮-宝应MS4.9地震孕震过程》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其研究方法科学、数据分析详实,为地震学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来对地震孕震过程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有助于实现更精准的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目标。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