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于压汞法探究裴沟矿二1煤层的孔隙发育特征》是一篇关于煤层孔隙结构研究的学术论文。该论文以中国某煤矿——裴沟矿的二1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压汞法对煤层孔隙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揭示煤层内部孔隙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煤层气储集能力的影响。这篇论文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煤炭资源开发和煤层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论文中,作者首先介绍了煤层孔隙结构的重要性。煤层中的孔隙是煤层气储存和运移的主要空间,其结构特征直接影响煤层气的吸附能力和渗透性。因此,研究煤层孔隙的发育特征对于煤层气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而压汞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手段,能够通过测量不同压力下的汞注入量来分析孔隙的大小、分布以及连通性等特性,成为研究煤层孔隙结构的重要工具。
论文详细描述了实验方法。研究人员从裴沟矿二1煤层中采集了多个煤样,并进行了常规物性测试,包括孔隙度、密度、含水量等参数。随后,利用压汞法对煤样进行测试,获取了煤层孔隙的孔径分布、孔隙体积以及孔隙连通性等数据。此外,论文还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对煤样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进一步验证了压汞法所得结果的准确性。
在数据分析部分,论文展示了煤层孔隙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裴沟矿二1煤层的孔隙主要集中在微孔和中孔范围,其中微孔占比较大,这表明煤层具有较强的气体吸附能力。同时,孔隙的连通性相对较差,可能影响煤层气的流动效率。通过对孔隙体积与孔径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随着孔径的增大,孔隙体积也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但总体变化较为平缓,说明煤层孔隙的分布较为均匀。
论文还探讨了孔隙结构与煤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煤的变质程度、矿物成分以及有机质含量等因素都会影响孔隙的发育特征。例如,高变质程度的煤通常具有更高的孔隙度和更丰富的微孔结构,而富含矿物质的煤则可能因矿物填充导致孔隙减少。在裴沟矿二1煤层中,研究者发现煤的有机质含量较高,且变质程度适中,这可能是导致其孔隙结构较为发育的原因之一。
此外,论文还分析了孔隙结构对煤层气储集能力的影响。由于煤层气主要以吸附形式存在于煤的微孔中,孔隙的大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煤层气的吸附容量。研究结果表明,裴沟矿二1煤层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适合进行煤层气开发。然而,由于孔隙连通性较差,煤层气的运移能力较弱,这可能限制了其开发效率。
最后,论文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作者指出,尽管压汞法能够提供较为全面的孔隙结构信息,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结合其他实验方法,如核磁共振(NMR)和气体吸附法,以获得更加精确的结果。此外,研究者建议进一步开展煤层孔隙结构与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以更全面地理解煤层气储集机制。
综上所述,《基于压汞法探究裴沟矿二1煤层的孔隙发育特征》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它通过系统的实验分析,揭示了煤层孔隙结构的发育特征,为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