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以恭城观音乡水滨村平地瑶吹笙挞鼓为例》是一篇探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聚焦于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水滨村的平地瑶族群,具体分析了其独特的传统音乐形式——“吹笙挞鼓”的文化价值、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本文首先介绍了瑶族的基本情况,指出瑶族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吹笙挞鼓”作为平地瑶的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方式,更是其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了实地调查、访谈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水滨村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访谈,了解了“吹笙挞鼓”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论文指出,“吹笙挞鼓”作为一种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传承主要依赖于师徒之间的传授和家庭内部的延续。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生活方式逐渐被改变,许多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减弱,导致“吹笙挞鼓”的传承面临断层的风险。
此外,论文还分析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如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支持不足、社会关注度低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吹笙挞鼓”等传统技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护建议。首先,应加强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具体的保护计划和实施方案;其次,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开展传承活动,建立传承人制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再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记录、网络传播等方式,扩大“吹笙挞鼓”的影响力,增强公众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同时,论文强调了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将“吹笙挞鼓”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教育培养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从而实现文化的代际传承。
最后,作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存,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吹笙挞鼓”等传统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以恭城观音乡水滨村平地瑶吹笙挞鼓为例》是一篇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不仅为瑶族文化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