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国家规范《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7)编制要点介绍》是一篇系统阐述该规范制定背景、目的和主要内容的论文。作为我国在雨水管理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该规范的出台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雨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在雨水管理方面的现状与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排水系统已难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加强雨水控制与利用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应运而生,旨在为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指导。
论文指出,该规范的编制遵循了“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统筹规划”的原则。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以及水资源状况,确保规范内容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规范强调了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鼓励通过雨水收集、渗透、储存等措施实现雨水的高效利用。
在技术要点方面,论文详细介绍了规范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雨水径流控制、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设计、雨水调蓄设施设置、雨水水质处理以及施工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其中,雨水径流控制是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求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雨水管理系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此外,规范还对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明确了雨水收集系统的类型、规模、布置方式以及设备选型等内容,以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同时,规范还强调了雨水水质的处理,特别是在雨水用于非饮用水用途时,必须采取必要的过滤、消毒等措施,保障用水安全。
论文还提到,规范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执行规范时应根据当地特点灵活应用,避免“一刀切”式的做法。同时,规范的推广还需要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在编制过程中,规范还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雨水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例如,引入了“海绵城市”理念,强调通过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措施增强城市的雨水吸纳能力。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还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景观质量。
论文最后指出,《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雨水管理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随着规范的逐步实施和不断完善,将为我国城市雨水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技术支持,助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