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中坳陷邵阳凹陷佘田桥组黑色页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一篇研究中国湖南省邵阳凹陷地区佘田桥组黑色页岩中微量元素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学术论文。该论文旨在通过分析黑色页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和分布规律,揭示其形成环境、沉积条件以及可能的成矿意义。文章对于理解区域地质演化、油气资源勘探以及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佘田桥组是邵阳凹陷中一个重要的地层单元,主要由黑色页岩组成,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是潜在的油气生成源岩。由于黑色页岩在沉积过程中通常与缺氧环境有关,因此其中的微量元素分布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和水体条件。论文通过对多个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等多方面的数据,探讨了佘田桥组黑色页岩中微量元素的来源、富集机制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佘田桥组黑色页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普遍较高,尤其是稀土元素(REEs)、过渡金属元素(如V、Ni、Co、Cr)以及一些亲硫元素(如Cu、Zn、Pb)。这些元素的富集可能与沉积物的来源、氧化还原条件以及后期的成岩作用密切相关。例如,V、Ni、Co等元素通常与有机质的富集有关,它们的高含量反映了沉积时的缺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
此外,论文还分析了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将其与其他地区的类似地层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佘田桥组黑色页岩中的微量元素组合与南方其他盆地的黑色页岩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也表现出独特的区域性特征。这可能与邵阳凹陷特殊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以及古地理条件有关。
在微量元素的分布模式方面,研究发现了一些明显的分异现象。例如,某些元素如Mo、U等在页岩中呈现出较高的富集趋势,这可能与海水的循环和沉积物的搬运过程有关。同时,部分元素如Fe、Mn等则表现出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说明它们的富集受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论文还讨论了微量元素的来源问题。研究表明,佘田桥组黑色页岩中的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输入、海底热液活动以及海水中的溶解物质。不同元素的来源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某些元素可能主要来自周围的基底岩石,而另一些元素则可能与深部流体活动有关。这种多源输入的特征使得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组合更加复杂。
在沉积环境的重建方面,研究认为佘田桥组黑色页岩的形成可能与浅海或半深海的缺氧环境有关。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支持了这一观点,特别是那些与缺氧环境相关的元素如Mo、U等的高含量,进一步证实了沉积时的低氧或无氧条件。这种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从而为油气的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微量元素对成矿作用的潜在影响。某些微量元素如V、Ni、Co等在页岩中富集,可能与后期的热液活动有关,也可能成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指标。同时,这些元素的存在也可能对环境地球化学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在重金属污染等方面。
综上所述,《湘中坳陷邵阳凹陷佘田桥组黑色页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这篇论文通过系统分析佘田桥组黑色页岩中的微量元素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其沉积环境、成因机制及潜在的资源价值。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对中国南方地区黑色页岩的研究内容,也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