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陡山沱-水井沱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是一篇关于中国南方地区页岩地质结构的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了陡山沱组和水井沱组页岩的微观孔隙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该论文对页岩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理解页岩储层的储集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研究区域方面,论文聚焦于中国南方的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这些地区的页岩地层具有较高的页岩气潜力。陡山沱组和水井沱组作为重要的页岩层系,其微观孔隙结构对于页岩气的储存和运移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对这两个组别页岩样本的系统分析,论文揭示了它们在孔隙类型、孔隙分布以及孔隙连通性等方面的差异。
在微观孔隙特征的研究中,论文采用了多种现代实验技术,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压汞测试、氮气吸附实验等,以获取页岩样品的孔隙结构信息。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人员能够识别出页岩中的各种孔隙类型,如有机质孔、粒间孔、裂缝孔以及次生溶蚀孔等。其中,有机质孔是页岩气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有机质富集区的广泛分布而受到重点关注。
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页岩的孔隙结构较为复杂,孔隙类型多样,且孔隙尺寸分布范围较广。相比之下,水井沱组页岩的孔隙结构相对均匀,孔隙发育程度较高。这种差异可能与两组页岩的沉积环境、成岩作用以及后期构造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论文还发现,页岩的矿物组成对孔隙结构有显著影响,例如黏土矿物含量高的页岩通常具有较多的微孔,而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高则有助于裂缝的发育。
除了孔隙特征外,论文还深入分析了影响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运动以及流体作用等。沉积环境决定了原始沉积物的成分和结构,从而影响后续的成岩过程。成岩作用包括压实、胶结和矿物转化等过程,这些过程会改变页岩的孔隙结构。构造运动可能导致裂隙的形成,进而影响孔隙的连通性和渗透性。流体作用则可能通过溶解或沉淀等方式改变孔隙结构。
论文还探讨了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沉积环境决定了初始孔隙的类型和分布,而成岩作用则进一步改造这些孔隙,使其发生变化。构造运动和流体作用则可能在后期对孔隙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全面理解页岩的微观孔隙特征,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此外,论文还强调了研究页岩微观孔隙的重要性。由于页岩气储层通常具有低渗透性,因此其储集能力主要依赖于微观孔隙系统的发育程度。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孔隙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才能更准确地评估页岩气资源的潜力,并为实际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而言,《陡山沱-水井沱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丰富了页岩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也为页岩气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认识将更加深入,从而推动页岩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