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淤地坝发展阶段与病险特征浅析--以府谷县为例》是一篇关于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聚焦于淤地坝这一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通过分析府谷县淤地坝的发展历程和现存问题,探讨了其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面临的病险隐患。论文旨在为淤地坝的建设和维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多重功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淤地坝建设逐步推广。府谷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淤地坝的建设对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回顾了府谷县淤地坝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初期建设阶段(1950-1980年)、快速发展阶段(1980-2000年)和规范化管理阶段(2000年至今)。在初期阶段,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淤地坝建设规模较小,多为小型工程,主要用于局部治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淤地坝数量迅速增加,建设标准也逐步提高。到了规范化管理阶段,政府加强了对淤地坝的监管,注重科学规划和长期效益。
在分析淤地坝发展阶段的同时,论文还重点探讨了府谷县淤地坝存在的病险特征。通过对实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发现当前淤地坝存在多种安全隐患,如坝体裂缝、渗漏、溢洪道不畅、坝基沉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淤地坝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论文指出,这些病险特征主要源于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不高、后期维护不足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应加强淤地坝的前期规划和设计,确保工程符合实际需求和地质条件。其次,提升施工质量,严格把关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防止因施工缺陷导致后续问题。此外,还需建立健全的维护机制,定期检查和维修,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同时,应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论文还强调了信息化管理在淤地坝建设中的重要性。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可以实现对淤地坝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提高管理效率和响应速度。这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病险问题,还能为未来的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来看,《淤地坝发展阶段与病险特征浅析--以府谷县为例》是一篇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论文。它不仅系统梳理了府谷县淤地坝的发展脉络,还深入剖析了当前存在的病险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