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泥页岩矿物组成及分布规律》是一篇关于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聚焦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旨在为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其地质构造复杂,沉积环境多样,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延长组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重要含油气层系,其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和分布规律对油气生成、储集性能以及开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论文中,作者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泥页岩样本的采集与分析,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现代实验手段,系统研究了泥页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泥页岩的主要矿物包括粘土矿物、石英、长石、碳酸盐矿物以及少量的云母和重矿物。其中,粘土矿物是泥页岩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伊利石、蒙脱石和高岭石等。这些粘土矿物不仅影响泥页岩的物理性质,还对油气的吸附和运移起着关键作用。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区域和层位泥页岩矿物组成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异规律。例如,在盆地的不同沉积相带中,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靠近湖盆中心的区域,泥页岩以富含有机质和粘土矿物为主,而靠近陆源供给区的区域,则以石英和长石等碎屑矿物含量较高。这种空间分布规律与沉积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不同沉积条件下矿物来源和搬运过程的差异。
此外,论文还分析了矿物组成对泥页岩储层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粘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直接影响泥页岩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例如,蒙脱石含量高的泥页岩通常具有较高的膨胀性和较低的渗透性,这可能对水力压裂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而石英等刚性矿物则有助于维持孔隙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储层的可改造性。因此,了解泥页岩矿物组成对于优化开发技术、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论文还结合地质背景和沉积演化历史,分析了矿物组成变化的原因。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受到古气候、物源供给、沉积环境以及后期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例如,在温暖湿润的古气候条件下,有利于粘土矿物的形成和保存;而在干旱或半干旱环境中,石英等碎屑矿物则更容易被搬运和沉积。同时,成岩作用过程中发生的胶结、溶解和重结晶等过程也会影响矿物的种类和含量。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泥页岩矿物组成及分布规律》这篇论文通过系统的实验分析和地质综合研究,全面揭示了延长组泥页岩的矿物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也为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未来,随着对泥页岩储层认识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将进一步推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利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