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鄂东北梨木岭钼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研究》是一篇关于地质学与矿产资源勘探的学术论文,旨在通过对鄂东北地区梨木岭钼矿床的系统研究,建立一套适用于该地区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这篇论文结合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遥感等多种信息手段,对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矿体特征、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后续的找矿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的基本地质概况,包括区域构造背景、地层分布、岩浆活动及矿化特征等。鄂东北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属于大别造山带的一部分,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和丰富的成矿条件。梨木岭钼矿床位于该区域内的一个重要的成矿带上,其成矿作用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研究区的地层主要由前寒武纪变质岩和中生代侵入岩组成,其中侵入岩以花岗岩类为主,是钼矿化的重要载体。
在矿床地质特征方面,论文详细描述了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规模及矿石类型。梨木岭钼矿床主要表现为脉状或网脉状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矿石以细粒浸染状为主,矿物组合主要包括辉钼矿、黄铜矿、方铅矿等,伴生有少量的金和银。矿体的围岩蚀变较为发育,常见的蚀变类型包括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这些蚀变现象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
论文还探讨了矿床的成因机制,认为梨木岭钼矿床的形成与深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可能属于典型的斑岩型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通过对比国内外类似矿床的成矿模式,作者提出了该矿床可能属于多阶段成矿作用的结果,其中早期的岩浆热液作用和后期的构造改造共同促进了钼矿的富集。
在找矿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论文采用了多种现代地质技术,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分析、遥感图像处理等。通过对不同数据的融合分析,建立了基于空间信息的综合找矿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地质构造、岩石性质等传统因素,还引入了地表异常、矿化信息及地球化学指标等现代数据,提高了找矿预测的准确性。
此外,论文还对模型的应用效果进行了验证,通过与已知矿点的对比分析,发现模型能够有效识别出潜在的找矿靶区。这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以为同类矿床的勘探提供参考。同时,论文也指出了当前模型存在的局限性,如数据分辨率不足、某些地质参数难以量化等问题,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模型结构。
综上所述,《鄂东北梨木岭钼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研究》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论文。它不仅深化了对梨木岭钼矿床的认识,也为我国类似矿床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通过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手段,论文展示了现代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勘探中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