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白磷钙石型红色荧光粉CaSr2(PO4)2∶Sm3+、Li+的制备、结构及发光性能研究》是一篇关于新型红色荧光材料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主要探讨了以CaSr2(PO4)2为基质,掺杂Sm3+和Li+的白色磷钙石型荧光粉的合成方法、晶体结构以及其在光致发光方面的性能表现。研究结果对于开发高性能的红色荧光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了白磷钙石型结构的特点。白磷钙石(CaSr2(PO4)2)是一种具有六方晶系结构的磷酸盐化合物,其晶体结构由多个PO4四面体与Ca²+和Sr²+离子相互连接形成。这种结构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材料的研究中。通过掺杂稀土离子如Sm3+,可以显著改变其发光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红色荧光材料。
在实验部分,作者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Sr2(PO4)2∶Sm3+、Li+荧光粉。该方法是制备荧光材料的常用手段,通过将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在高温下进行煅烧,使各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形成目标产物。为了优化合成条件,作者对不同的煅烧温度、时间以及掺杂比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样品的晶体结构。
XRD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样品均具有良好的结晶性,且未出现明显的杂质相。这说明Sm3+和Li+成功地进入了CaSr2(PO4)2的晶格中,没有引起明显的结构畸变。此外,作者还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样品的形貌,发现颗粒大小均匀,表面较为光滑,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发光效率。
在发光性能方面,论文重点研究了Sm3+在CaSr2(PO4)2中的发光行为。Sm3+是一种常见的三价稀土离子,其在可见光区域具有较强的发射能力,尤其在红光区表现出优异的发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Sm3+的掺杂浓度为0.5 mol%时,样品的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同时,Li+的引入有助于提高Sm3+的发光效率,可能是由于Li+能够调节晶格结构,从而增强能量传递过程。
为了进一步验证材料的发光机制,作者还进行了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测试。激发光谱显示,样品在紫外或蓝光区域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而发射光谱则显示出典型的Sm3+跃迁特征峰,主要位于600 nm左右的红光区域。这表明,该材料在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能够有效地发出红色荧光。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该材料的热稳定性。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作者发现样品在高温下仍能保持较好的结构稳定性,这说明该荧光粉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适用于高功率LED等实际应用。
综上所述,《白磷钙石型红色荧光粉CaSr2(PO4)2∶Sm3+、Li+的制备、结构及发光性能研究》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论文。通过对CaSr2(PO4)2基质的改性,作者成功开发出一种性能优良的红色荧光材料,为LED照明、显示技术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