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北部地区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分析》是一篇关于气象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了2018年6月13日发生在浙江省北部地区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该论文通过多种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此次飑线的形成机制、发展特征以及其对当地天气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今后类似天气系统的预测和防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指出浙江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强对流天气,其中飑线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因此,对这类天气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通过对典型飑线事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形成机制,从而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预警能力。
在研究方法部分,论文采用了多种数据来源,包括地面自动气象站、雷达回波资料、卫星云图以及数值模式输出结果。这些数据为研究提供了全面的观测基础,使得研究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飑线的发展过程。此外,作者还利用了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进行数值模拟,以验证实际观测结果,并进一步揭示风暴的演变规律。
论文重点分析了此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时间演变特征。根据观测数据显示,此次飑线在当天下午开始生成,并迅速向东南方向移动,影响范围覆盖了杭州、嘉兴等多个城市。在飑线前沿,出现了明显的风速突增、温度骤降以及降水强度加大等现象,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冷锋型飑线。通过对雷达回波的分析,作者发现该飑线呈现出“弓形回波”结构,这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空间分布方面,论文详细描述了飑线的移动路径及其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研究发现,该系统在浙江北部地区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泛,导致多地出现强风、暴雨和冰雹等极端天气。特别是杭州湾附近,由于地形和海陆风的共同作用,风暴强度明显增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论文还对此次飑线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此次天气过程是由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不稳定能量与西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在高空,西风槽的活动为风暴提供了动力条件,而低层的暖湿空气则为对流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此外,地形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杭州湾的地形抬升效应加剧了对流发展,使风暴更加剧烈。
在结论部分,论文总结了此次飑线天气过程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对当地防灾减灾工作的启示。作者强调,由于此类天气系统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必须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特别是在城市密集区和交通枢纽地带,应建立更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同时,建议未来加强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以提高预报精度。
总体来看,《浙江省北部地区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分析》是一篇内容详实、分析深入的学术论文,不仅为气象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案例,也为相关部门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本次研究,研究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对飑线天气系统特性的认识,为提升我国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