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北部白垩纪基性岩墙群的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是一篇关于中国东部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的重要研究论文。该论文主要探讨了浙江北部地区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基性岩墙群的岩石成因及其在区域地质演化中的意义。通过对岩墙群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者揭示了这些岩墙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区域构造背景之间的关系。
浙江北部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白垩纪是该地区重要的地质时期,期间发生了广泛的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事件。基性岩墙群作为这一时期的典型地质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些岩墙通常呈带状分布,延伸方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的地壳动力学背景。
论文首先对岩墙群的岩石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研究发现,这些岩墙主要由玄武岩、辉绿岩等基性岩石组成,其矿物成分以辉石、斜长石为主,含有少量的橄榄石和磁铁矿。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研究者确定了这些岩石的矿物组合和化学成分特征。同时,研究还发现部分岩墙中存在明显的分异作用迹象,表明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可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过程。
在岩石成因方面,论文提出了多种可能的形成机制。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基性岩墙可能与俯冲带相关的岩浆活动有关。白垩纪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这种俯冲作用可能引发了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形成了富含基性成分的岩浆。这些岩浆沿断裂带上升,最终形成了岩墙群。另一种可能的成因是地幔柱活动,即地幔深处的热物质上涌导致了岩浆的生成和侵入。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岩墙群的年代学特征。通过锆石U-Pb测年技术,研究者获得了岩墙群的形成年龄,结果显示这些岩墙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之间。这一时间范围与区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高峰期相吻合,进一步支持了岩墙群与构造活动之间的联系。
在地质意义方面,论文指出基性岩墙群的研究对于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些岩墙可以作为指示构造应力场的重要标志,帮助重建区域的地壳变形历史。其次,它们提供了关于地幔物质组成和岩浆来源的信息,有助于探讨地幔柱或俯冲带对岩浆活动的影响。此外,岩墙群的存在也可能与矿产资源的形成有关,例如某些金属矿床可能与基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浙江北部白垩纪基性岩墙群的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这篇论文通过对岩墙群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形成机制和地质意义。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对浙江北部地质演化的认识,也为类似地区的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对区域构造和岩浆活动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类研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