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郭曲梅铜矿点矿化蚀变特征及成因初探》是一篇关于西藏地区地质矿产研究的学术论文,主要探讨了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郭曲梅铜矿点的矿化蚀变特征及其成因。该论文对于了解区域成矿规律、指导后续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铜、金等多金属成矿带之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新生代构造活动频繁的区域。该成矿带受控于古特提斯构造域演化过程中的多期次构造运动,具有复杂的地质背景和多样的矿化类型。郭曲梅铜矿点作为该成矿带的一部分,其矿化特征的研究对于揭示区域成矿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郭曲梅铜矿点位于西藏那曲市境内,地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属于冈底斯山前缘构造带的一部分。矿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受控于断裂构造体系,尤其是近东西向的断裂带对矿体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矿区出露的地层以中生代沉积岩为主,局部发育火山岩和侵入岩,为矿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矿化蚀变特征方面,郭曲梅铜矿点表现出明显的蚀变分带现象。从矿体中心向外,依次出现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蚀变类型。其中,硅化和黄铁矿化是铜矿化的直接标志,而绢云母化则常与后期热液活动有关。此外,矿区还发育有钾长石化和绿泥石化等蚀变现象,这些蚀变组合反映了不同阶段的热液作用。
矿石类型主要包括浸染状、脉状和网脉状铜矿石,主要矿物成分为黄铜矿、斑铜矿和少量磁黄铁矿。矿石结构以粒状结构和条带状结构为主,表明矿化过程中存在多次充填和交代作用。矿石的品位相对较低,但矿体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工业利用价值。
在成因分析方面,论文认为郭曲梅铜矿点的形成与区域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处于古特提斯洋闭合后的碰撞造山带内,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矿区的矿化可能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期间的岩浆热液活动有关,这些热液流体沿断裂带上升,并在有利的地质条件下富集形成了铜矿化。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矿区的成矿流体来源和演化过程。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成矿流体主要为中低温、低盐度的水-气混合流体,具有明显的岩浆来源特征。流体在运移过程中经历了减压、降温等物理化学变化,导致金属元素的沉淀和矿化作用的发生。
总体来看,《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郭曲梅铜矿点矿化蚀变特征及成因初探》一文系统总结了郭曲梅铜矿点的矿化蚀变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进行了初步成因分析。该研究不仅丰富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矿化信息,也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的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青藏高原地区铜矿的成矿机制和矿化规律,为今后在类似地质环境中寻找和开发铜矿资源提供参考。同时,该研究也强调了区域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密切联系,突显了构造控矿的重要性。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