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南段构造样式及成因》是一篇探讨中国东部重要地质构造带——郯庐断裂带南部区域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学术论文。该文通过对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南段的地质构造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主要构造样式以及其背后的动力学成因,为研究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北北东向巨型断裂带,它从东北地区延伸至长江中下游,贯穿多个地质单元。该断裂带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其中,郯庐断裂南段位于渤海海域,是连接华北克拉通与华南板块的重要构造边界。由于该区域经历了复杂的地质历史,包括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运动和新生代的盆地演化,因此其构造样式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本文通过综合运用地震勘探数据、钻井资料、地质填图以及构造解析等方法,对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南段的构造样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构造样式主要包括断块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体系等多种类型。其中,断块构造是该区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为一系列相互切割的断块群,这些断块的活动性和运动方向反映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郯庐断裂南段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认为,该区域的构造演化与东亚板块的构造背景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中生代和新生代期间,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该区域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导致了断裂带的不断活动和构造样式的演变。同时,该区域还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远程效应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构造变形的复杂性。
在成因分析方面,论文指出郯庐断裂南段的构造样式主要是由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的。研究认为,该区域的构造活动与华北克拉通的稳定性和华南板块的活动性存在密切关系。在不同地质时期,区域构造应力的方向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构造响应。例如,在早白垩世,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该区域可能经历了拉张应力场,形成了伸展构造;而在晚白垩世以后,随着构造应力场的转变,该区域可能进入了挤压或走滑为主的构造环境。
论文还讨论了郯庐断裂南段对油气资源分布的影响。由于该区域构造活动频繁,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储层和圈闭结构,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研究该区域的构造样式和成因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南段构造样式及成因》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通过对郯庐断裂南段的深入分析,不仅揭示了该区域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也为理解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研究对于地质学、构造物理学以及油气地质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