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渤中坳陷曹妃甸18-12潜山油气藏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确定》是一篇关于中国东部海域油气地质研究的重要论文。该论文聚焦于渤海湾盆地中的渤中坳陷区域,特别是曹妃甸18-12潜山油气藏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成藏期次的确定。通过系统分析流体包裹体的类型、成分、形成条件和演化过程,该研究为理解该地区的油气成藏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的基本地质背景。渤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的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前新生代基底隆起区,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曹妃甸18-12潜山油气藏位于该坳陷的北部,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油气田之一。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储层结构和油气聚集模式。
在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方面,论文详细描述了不同岩性样品中流体包裹体的分布特征。研究者选取了多个代表性岩样,包括砂岩、碳酸盐岩以及火山岩等,利用显微镜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以液态和气态为主,且存在明显的多期次充注现象。
通过对包裹体成分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其中含有多种类型的烃类气体和液体,包括甲烷、乙烷、丙烷等轻质烃类,以及部分重质油组分。这些成分的组合反映了油气藏在不同演化阶段的充注特征。同时,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压力数据也揭示了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中所经历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油气藏的成藏期次问题。通过对包裹体的世代划分和时间序列分析,研究者将曹妃甸18-12潜山油气藏的成藏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构造活动和沉积环境,从而影响了油气的运移路径和聚集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该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至少三到四个主要的成藏期次,这与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体系的变化密切相关。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流体包裹体研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分析包裹体的成分和形成条件,可以有效识别油气的来源、运移路径以及成藏的时间顺序。这对于优化油气勘探方案、提高勘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研究也为其他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油气藏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总之,《渤中坳陷曹妃甸18-12潜山油气藏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确定》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研究论文。它不仅深化了对渤海湾盆地油气成藏机制的理解,也为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