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拜城-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地壳缩短速率空间分布特征》是一篇关于中国西部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论文。该研究聚焦于新疆地区的拜城-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探讨了这一区域在新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地壳缩短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综合运用地质调查、地震反射剖面分析、构造地貌研究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法,论文揭示了该地区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对地壳变形的影响。
拜城-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受到强烈挤压作用影响的重要构造带之一。该区域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褶皱和冲断构造体系。这些构造活动不仅控制了区域内的油气储层分布,也对区域地貌演化和沉积环境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研究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缘的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梳理了拜城-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地质背景,介绍了其构造格局和主要构造单元。研究指出,该区域主要由一系列背斜和向斜构造组成,其中背斜构造发育较为典型,常与断裂带相伴生。通过对区域内的地质剖面进行详细解剖,作者发现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不同的构造应力场和地壳缩短速率的变化。
在构造演化方面,论文强调了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对区域地貌和沉积体系的影响。研究认为,该地区的构造演化主要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远程挤压作用的影响。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前陆地区逐渐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了现今所见的复杂构造格局。同时,研究还指出,不同构造时期地壳缩短速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构造应力场的演变、岩性条件以及断裂系统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地壳缩短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比不同地段的地壳缩短速率数据,作者发现,地壳缩短速率在拜城-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中呈现出明显的分带性。靠近塔里木盆地内部的区域地壳缩短速率较低,而靠近天山山脉的区域则表现出较高的地壳缩短速率。这种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不均匀性和构造变形的非均质性。
此外,论文还结合地震资料和构造地貌分析,对地壳缩短速率的时空演化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地壳缩短速率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多次波动,这可能与构造活动的阶段性以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调整有关。例如,在早中新世至中中新世期间,地壳缩短速率相对较高,而在晚中新世之后,地壳缩短速率有所降低,但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
论文的研究成果为理解塔里木盆地北缘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系统分析拜城-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地壳缩短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不仅揭示了该地区构造变形的复杂性,也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和地质灾害评估提供了科学支持。同时,该研究也为类似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总体来看,《拜城-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地壳缩短速率空间分布特征》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意义的论文。它不仅深化了对新疆地区构造演化过程的认识,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