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承德市两次局地性短时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是一篇探讨河北省承德市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发生的两次局地性短时暴雨事件的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的论文。该论文通过对两次暴雨过程的详细观测和分析,揭示了中尺度天气系统对短时强降水的影响机制,为区域性的暴雨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承德市地处华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尤其是短时强降雨现象日益增多。这种类型的暴雨往往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等特点,给城市排水、交通以及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这类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对于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方法方面,论文采用了多种观测手段和数值模拟技术,包括地面自动气象站、雷达回波资料、探空资料以及数值模式模拟等。通过对两次典型暴雨事件的对比分析,研究者选取了2018年7月某日和2020年8月某日的两次暴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其气象条件、水汽输送、垂直结构及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
在第一次暴雨过程中,研究发现其主要受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不稳定能量释放和低层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此时,中层冷空气活动频繁,与低层暖湿空气交汇,形成了较强的对流不稳定环境。同时,地形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燕山山脉的抬升作用促进了水汽的集中和上升运动,导致短时强降雨的发生。此外,雷达回波显示,此次暴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如线状回波和单体回波的交替出现,反映了中尺度系统的活跃性。
而在第二次暴雨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其成因与第一次有所不同。此次暴雨主要受到高空槽和低涡系统的影响,同时伴随有较强的西南急流。与第一次相比,此次暴雨发生的时间更集中,且降水强度更大。雷达资料显示,此次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中尺度对流单元,并且这些单元之间相互合并,形成了更为强烈的降水带。此外,研究还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中,中层的温度梯度变化明显,表明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较高。
通过对比分析两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论文指出,虽然两次暴雨都发生在承德市,但由于不同的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系统的作用,其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在进行暴雨预报和灾害评估时,必须结合具体的气象条件和地形特征,不能简单地套用统一的标准或模型。
论文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作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强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和数值模拟,特别是在复杂地形区域,以提高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测精度。同时,建议将中尺度特征与精细化预报相结合,为地方气象服务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技术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