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成都居住建筑冬季室内热舒适研究》是一篇探讨成都地区居住建筑在冬季室内热舒适状况的学术论文。该研究针对成都这一典型亚热带城市,结合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建筑形式,分析了冬季室内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对居民热舒适感的影响,并提出了改善居住建筑热环境质量的建议。
成都位于中国西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湿润,但常伴有阴雨天气。这种气候特点使得成都地区的居住建筑在冬季的热环境设计面临一定的挑战。论文指出,由于成都冬季气温相对较高,传统建筑往往缺乏有效的保温措施,导致室内热环境不稳定,居民在冬季仍可能感受到不适。
论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热舒适的研究成果,包括PMV(Predicted Mean Vote)和PPD(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模型的应用。这些模型能够定量评估室内环境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研究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测试,收集了成都多个居住建筑在冬季的室内环境数据,并结合问卷调查了解居民的实际感受。
研究发现,成都冬季的室内温度普遍偏低,尤其是在没有集中供暖的区域,室内外温差较大。此外,湿度较高也影响了居民的热舒适感。尽管温度并未达到极低水平,但由于空气湿度大,体感温度明显低于实际温度,导致居民感到寒冷。
论文还分析了不同建筑类型和材料对热舒适的影响。例如,老旧的砖混结构建筑由于保温性能较差,冬季室内温度波动较大;而新型节能建筑则在保温、隔热方面表现更好,能够有效维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研究建议,在建筑设计中应注重保温材料的选择和围护结构的优化,以提高冬季室内热环境质量。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居民行为对热舒适的影响。例如,居民在冬季的开窗频率、使用取暖设备的方式以及穿着习惯等都会影响体感温度。研究建议,应加强公众对热舒适知识的普及,引导居民合理调节室内环境,以提升整体居住舒适度。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仪器测量获取准确的环境数据;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居民的实际体验。这种多角度的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论文最后提出了多项改进建议。其中包括:推广节能建筑技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加强室内通风与采暖系统的协调设计,以减少能源浪费;鼓励居民参与室内环境管理,提升其对热舒适问题的关注度。这些建议为成都乃至其他类似气候区的居住建筑热环境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总体而言,《成都居住建筑冬季室内热舒适研究》是一篇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它不仅揭示了成都冬季居住建筑热环境存在的问题,还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行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升建筑热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这篇论文为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