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德兴与银山矿区剥露历史和矿床保存》是一篇关于中国江西省德兴铜矿和银山矿区地质演化及矿床保存情况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岩石学分析和年代测定技术,系统研究了这两个矿区在地质历史中的剥露过程及其对矿床保存的影响。文章不仅为理解区域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德兴铜矿是中国重要的铜矿产地之一,其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铜矿,具有较大的工业价值。银山矿区则以银、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化为特征,属于典型的热液脉型矿床。这两个矿区均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的交界地带,地质构造复杂,成矿作用多样。因此,研究它们的剥露历史和矿床保存状况对于揭示区域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了德兴与银山矿区的地质背景。德兴地区位于赣东北构造带内,受古亚洲洋构造域影响较大,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银山矿区则处于江南古陆边缘,受到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强烈改造。这些构造活动不仅控制了矿床的形成,也影响了矿体的剥露和保存条件。
在剥露历史方面,论文通过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确定了矿区的主要剥露事件。研究表明,德兴矿区在早白垩世经历了大规模的剥蚀作用,导致地表裸露出深部的斑岩型矿体。而银山矿区则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期间经历了持续的剥蚀,使得浅部的热液脉型矿体逐渐暴露于地表。这些剥露过程对矿床的分布和保存状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矿床保存是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作者通过对矿体形态、矿物组合、围岩蚀变特征以及地球化学数据的综合分析,探讨了不同阶段剥露对矿床保存的控制作用。例如,在德兴矿区,由于后期的剥蚀作用,部分矿体被破坏或氧化,但仍有大量未受破坏的矿体保存在地下深处。而在银山矿区,由于剥蚀作用较弱,许多矿体得以较好地保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矿化带。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剥露过程与矿床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剥露程度直接影响矿床的保存状态。在剥露较强的地区,矿体容易受到风化和氧化作用的破坏,导致矿石质量下降。而在剥露较弱的地区,矿体能够保持较好的原始状态,有利于后续的开采利用。因此,了解剥露历史对于矿床的评价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论文还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背景,分析了剥露过程的动力学机制。作者认为,德兴与银山矿区的剥露主要受到构造抬升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在早白垩世,随着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地壳发生抬升,导致矿体逐渐暴露于地表。同时,河流侵蚀和风化作用进一步加速了剥露过程,使矿体分布更加广泛。
总体来看,《德兴与银山矿区剥露历史和矿床保存》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丰富了我国矿床学的研究内容,也为类似矿区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深入分析剥露历史和矿床保存状况,该研究有助于提高对矿床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理解,为未来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