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对兴安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质疑--来自大兴安岭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证据》是一篇探讨中国东北地区地质演化历史的重要论文。该研究聚焦于大兴安岭地区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通过对其中锆石进行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对传统认为的兴安地块具有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这一研究不仅为理解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相关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兴安地块位于中国东北地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其地质结构和演化历史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重点。传统观点认为,兴安地块拥有古老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这为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期次的构造活动提供了基础。然而,随着近年来地质调查和年代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兴安地块的基底可能并非如传统认识那样古老。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兴安岭地区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这些岩石被认为是兴安地块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采集不同层位的变质岩样本,并对其进行详细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试图厘清这些岩石的形成时代及其与周边地质单元的关系。
锆石作为研究地质年代的重要矿物,因其高稳定性和丰富的U-Pb同位素组成,被广泛用于确定岩石的形成年龄。在本研究中,作者选取了多个代表性样品中的锆石颗粒,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对其U-Pb同位素比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变质岩系的形成时间主要集中在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部分样品甚至显示出更年轻的年龄特征。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者发现,大兴安岭地区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并不具备统一的古老基底特征,而是表现出明显的多期次形成和变形的特点。这与传统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概念存在明显差异。论文指出,这些变质岩可能是在后期构造活动中形成的,而非原始基底的一部分。
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大兴安岭地区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复杂性。通过对变质岩系的年代学和构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作者推测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可能经历了多阶段的构造运动,包括早期的碰撞造山作用和晚期的伸展或剪切变形。这些过程可能对区域内的岩石形成和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重新认识兴安地块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它挑战了传统上对兴安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认知,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框架,即大兴安岭地区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可能并非古老的基底,而是由后期构造活动形成的产物。这种观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总体而言,《对兴安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质疑--来自大兴安岭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证据》是一篇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地质学研究论文。它通过严谨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对传统地质认识进行了有力的质疑,并提出了新的见解,为理解中国东北地区的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