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衔接地压问题研究》是一篇关于矿山工程中地压问题的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了在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过程中,由于开采方式的转换而引发的地压变化问题。该论文针对大红山铁矿这一实际工程案例,结合地质条件、开采工艺以及地压监测数据,深入分析了露天与地下开采衔接区域的地压特征及其对矿山安全的影响。
大红山铁矿位于中国云南省,是一个重要的铁矿资源基地,其开采方式长期以来以露天开采为主。随着露天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体逐渐进入地下开采阶段,形成了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的局面。这种开采方式虽然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但也带来了复杂的地压问题,尤其是在露天与地下过渡区域,地压的变化可能对矿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威胁。
论文首先介绍了大红山铁矿的地质背景和开采现状,包括矿体的分布特征、岩层结构以及开采历史等。通过对矿区地质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明确了矿区地压问题的主要来源,如岩体应力状态、构造活动、地下水影响等。同时,论文还总结了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过程中常见的地压问题类型,如塌方、冒顶、边坡失稳等。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数值模拟、现场监测和理论分析等。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对露天与地下衔接区域的地压变化进行了模拟计算,揭示了不同开采方案对地压分布的影响。此外,论文还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地压变化的实际表现,验证了数值模拟的结果。
论文重点分析了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衔接区域的地压演化规律。研究发现,在露天开采向地下开采过渡的过程中,由于采空区的形成和岩体应力的重新分布,地压会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在露天边坡与地下巷道交汇区域,地压集中现象较为明显,容易导致局部破坏。此外,论文还探讨了不同开采顺序和参数设置对地压控制的影响,提出了优化开采方案的建议。
针对地压问题,论文提出了多项控制措施和管理策略。例如,通过合理安排开采顺序,减少地压集中区域的应力水平;采用支护技术增强巷道和边坡的稳定性;加强地压监测系统建设,实现对地压变化的实时监控。同时,论文还强调了矿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出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风险评估机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地压灾害。
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类似矿山的开采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分析大红山铁矿的具体情况,论文为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中的地压问题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矿山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此外,论文的研究方法也为其他矿山工程中的地压问题研究提供了借鉴,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
总之,《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衔接地压问题研究》是一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论文。它不仅深入分析了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过程中的地压问题,还提出了有效的控制措施和管理策略,为矿山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