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苜蓿抗旱性鉴定评价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本文件适用于苜蓿品种的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valuation of Drought Resistance in Alfalf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620-2017《苜蓿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是河北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用于指导苜蓿抗旱性的科学鉴定与评价。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了“抗旱性”、“相对含水量”等专业术语的定义。“抗旱性”是指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能力,“相对含水量”则是指植物组织中实际含水量占饱和含水量的比例。这些定义为后续的检测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样品采集
标准规定了样品采集的具体要求:应在晴天上午9时至11时从生长状况良好的植株上选取顶部完全展开的叶片作为样本。这种采样时间的选择考虑到了植物生理节律的影响,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植物的真实状态。
三、鉴定指标
1. 相对含水量测定:按照GB/T 8358的规定执行。通过测量叶片失水后的重量变化来计算相对含水量,这是衡量植物水分状况的重要参数。
2. 膜透性测定:采用电导率法测定细胞膜透性。将叶片剪成小块后放入蒸馏水中浸泡一定时间,然后测定溶液的电导率,以此评估细胞膜受损程度。
3.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利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此方法操作简便且灵敏度高,可以有效反映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变化情况。
四、评价方法
根据上述各项指标的结果,采用综合评分法对苜蓿品种的抗旱性进行分级。具体做法是给每个指标设定权重系数,然后将各指标得分加权求和得到总分,最后按照总分高低划分出不同等级。例如,总分大于等于80分为强抗旱型,小于60分为弱抗旱型。
五、结果应用
鉴定评价结果可用于指导苜蓿新品种选育、栽培管理以及抗旱性研究等工作。对于强抗旱型品种,在干旱地区种植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弱抗旱型品种,则需要采取相应的灌溉措施以提高其适应能力。
总之,《苜蓿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为科学开展苜蓿抗旱性研究提供了规范化的流程和技术支持,有助于促进苜蓿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