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震灾害搜索和营救训练的基本要求、组织与实施、评估与改进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及相关单位开展搜索和营救训练活动。
Title:Requirements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Search and Rescue Train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A8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667-2017《地震灾害搜索和营救训练要求》是福建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地震灾害现场搜索和营救的训练内容、方法及考核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基本原则与目标
标准首先明确了训练应遵循的原则,包括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安全性。这表明训练设计不仅要基于理论研究,还需结合实际救援经验,并确保所有活动在可控范围内进行,以保障参与人员的安全。
训练对象分类
根据受训者的专业背景和职责分工,将训练对象分为指挥人员、搜救队员和技术支持人员三大类。对于指挥人员强调决策能力培养;搜救队员需掌握基础技能如生命探测仪使用等;技术支持则侧重于装备维护与故障排除。
技能训练模块
# 生命迹象搜索
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利用热成像仪、音频探测器等多种设备进行初步定位的技术要点。例如,在使用热成像仪时应注意避开强光源干扰,调整焦距直至清晰显示目标区域温度分布情况。
# 空间受限环境下的操作技巧
针对废墟内部狭窄空间作业设置了专门科目,比如如何正确佩戴防护服、携带工具通过障碍物等。这些练习旨在提高队员的身体协调性和心理承受力。
# 应急医疗救护
除了基本急救知识外,还包括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受训者学会识别并缓解同伴或自身可能出现的心理创伤症状。
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了由理论测试、模拟演练以及实战评估三部分组成的综合评分体系。其中,理论测试占总成绩20%,主要考察法律法规熟悉程度;模拟演练占比40%,重点检验团队协作效果;实战评估为最后环节,直接反映整体水平,权重达40%。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地震灾害搜索和营救训练要求》不仅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还特别注重培养参训者的综合素质,力求打造一支反应迅速、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
预览图若存在模糊、缺失、乱码、空白等现象,仅为图片呈现问题,不影响文档的下载及阅读体验。
当文档总页数显著少于常规篇幅时,建议审慎下载。
资源简介仅为单方陈述,其信息维度可能存在局限,供参考时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研判。
如遇下载中断、文件损坏或链接失效,可提交错误报告,客服将予以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