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物防火林带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设计内容和方法等。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生物防火林带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Operation Design of Biological Firebreaks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福建省地方标准《生物防火林带作业设计技术规程》(编号DB35/T 1654-2017)是指导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重要技术文件。以下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了“生物防火林带”的定义为:以降低森林火灾危害为目的,利用植物的耐火性、阻隔性和抗火性,在森林边缘或林区内设置的具有一定宽度和结构的植被带。这一定义强调了生物防火林带的功能性和针对性,要求其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宽度,还应具有特定的植被组成和结构特征。
二、规划与设计原则
1. 科学性原则: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区域自然条件、森林类型及火灾发生规律,合理布局防火林带。
2.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防火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建设和维护成本。
3. 实用性原则:所选树种需适应当地环境且易于管理养护。
4. 系统性原则:将生物防火林带纳入整个森林防火体系中统筹考虑。
三、树种选择与配置
根据标准规定,生物防火林带内的植物选择应遵循以下几点:
- 优先选用本地乡土树种;
- 宜选择生长快、冠幅大、枝叶茂密的种类;
- 不同层次间植物搭配合理,形成多层次立体结构;
- 考虑不同季节的变化,确保全年都有较好的阻隔效果。
四、建设标准
1. 宽度要求:一般情况下,生物防火林带宽度不应小于10米,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2. 密度控制:乔木层郁闭度宜保持在0.7~0.8之间,灌木层覆盖度不低于60%。
3. 带状分布:沿山脊线、山谷口等关键部位布置连续完整的带状结构。
五、后期管护
1. 定期修剪: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修剪,去除枯死枝条及过密枝叶。
2. 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避免大规模爆发影响林带功能。
3. 补植补造:对于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缺损的部分应及时补种相应树种。
六、监测评估
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生物防火林带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但不限于火情阻隔率、植被恢复情况等指标。通过持续改进措施提高整体防护效能。
以上是对DB35/T 1654-2017中一些核心内容的深度解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