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松球蚜的监测与调查方法、防治原则、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红松球蚜的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Pineus boerner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红松球蚜是一种对红松生长有严重影响的害虫,吉林省发布的DB22/T 2624-2017《红松球蚜防治技术规程》为有效防控这种害虫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3.1 防治原则
标准指出,红松球蚜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意味着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病虫害的早期发现与预防,同时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理。这一原则强调了长期管理和短期应急处理相结合的重要性,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5.1 监测调查
在监测调查方面,要求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全面普查,分别安排在春季和秋季。普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虫口密度、受害植株比例等信息。对于重点区域如苗圃地、母树林等,则需增加监测频率至每月一次。此外,还鼓励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人工巡查,比如无人机航拍或卫星遥感技术,以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6.2 化学防治
当虫害达到一定危害程度时可采取化学措施控制。具体操作时应选择高效低毒且持效期较长的杀虫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书配比稀释后均匀喷洒于树冠内外所有叶片表面直至湿润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在雨季或潮湿天气条件下不宜立即施药以免影响效果;同时也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产品以防产生抗性。
7.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本规程提倡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可以释放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来捕食幼龄若虫;也可以通过种植蜜源植物吸引益鸟筑巢繁殖从而间接抑制种群增长。另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微生物制剂如白僵菌孢子粉拌土撒布于根际附近诱导感染宿主体内寄生菌落扩散蔓延最终导致死亡。
8.1 植物检疫
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在调运苗木或种子前必须经过严格检验确保无携带任何有害生物方可放行。对于已经发生严重侵害的地方则需要划定隔离区限制人员车辆出入并实施彻底清理工作包括砍伐烧毁受侵染个体以及周边土壤消毒处理等。
以上便是关于DB22/T 2624-2017《红松球蚜防治技术规程》中部分核心条款的具体阐述希望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规定从而有效遏制红松球蚜的危害保障森林资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