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肋果沙棘播种育苗的术语和定义、圃地选择与准备、种子采集与处理、播种技术、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出圃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肋果沙棘的人工播种育苗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var. Lebedevii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603-2017肋果沙棘播种育苗技术规程》是青海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肋果沙棘的播种育苗工作,提高种苗质量,促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播种前准备
标准规定,在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和处理。具体要求如下:种子纯度不低于85%,净度不低于90%,发芽率不低于70%。种子处理方法包括晒种、浸种和催芽等。晒种可提高种子活力,但需避免暴晒;浸种时间一般为24小时,水温控制在20℃左右;催芽时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二、播种时间和方式
播种时间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幼苗的生长发育。根据标准建议,最佳播种时间为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方式采用条播或撒播均可,行距控制在20-30厘米之间,覆土厚度以1-1.5厘米为宜。播种后要确保土壤湿润,并定期检查发芽情况。
三、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是保证幼苗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标准指出,幼苗出土后应及时除草松土,保持床面清洁;适时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适当增加磷钾肥比例;注意防治病虫害,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销毁;合理灌溉,既要防止干旱又要避免积水。
四、苗木出圃
苗木出圃时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格指标。标准要求苗木高度不低于30厘米,地径不小于0.3厘米,根系完整无损。起苗时尽量减少损伤,包装运输过程中要注意保湿防寒,确保苗木成活率。
以上内容是对《DB63T 1603-2017肋果沙棘播种育苗技术规程》部分重要条文的深入解析。遵循这些规范能够有效提升肋果沙棘育苗的质量与效率,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