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红吸浆虫测报调查的技术要求、方法和记录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小麦生产中红吸浆虫的监测与预报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Forecast and Investigation of Wheat Red Midg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麦红吸浆虫测报调查规范》(DB11/T 284-2017)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为科学监测和防控小麦红吸浆虫提供了技术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调查范围与对象
标准明确指出,调查范围应覆盖全市所有种植小麦的区域,并特别强调对重点发生区、常发区以及新发生区的监测力度要加大。调查对象主要是小麦红吸浆虫的成虫和幼虫,要求在不同发育阶段进行针对性调查。
调查时间和频次
规定每年需开展春季成虫期和夏季幼虫期两次主要调查。春季成虫期调查应在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进行,通常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夏季幼虫期调查则安排在7月中旬至8月初,此时正值二代幼虫盛发期。此外,还鼓励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临时性调查次数。
调查方法与工具
对于成虫调查,推荐使用黄板诱集法或人工网捕法。具体操作时,每块样地设置3-5个诱集点,每个点放置一张黄板,间隔时间为7天更换一次。而幼虫调查则采用挖土取样法,在选定的样点内随机挖掘1平方米土壤样本,筛选出其中的幼虫数量统计分析。
数据记录与分析
要求每次调查结束后及时准确地记录相关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地点、日期、天气状况、诱集成虫数或挖出土样中的幼虫密度等信息。同时,还需绘制分布图和趋势曲线,以便直观展示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发展态势。数据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历史资料对比变化趋势,为预测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防治建议
基于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当虫口密度达到一定阈值时应及时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多种手段综合防治。例如,在成虫高峰期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喷雾处理;而对于幼虫,则可通过深耕翻土减少其生存环境等方式降低危害程度。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小麦红吸浆虫测报调查规范》不仅明确了具体的调查流程和技术要点,而且强调了科学监测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指导意义。这有助于提高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障小麦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