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茉莉花组培快繁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茉莉花的组培快繁生产及相关研究。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apid Propagation of Jasmine by Tissue 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茉莉花组培快繁技术规程》(DB45/T 1534-2017)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茉莉花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这项标准对于提高茉莉花种植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组培苗的外植体选择
标准中明确指出,用于组培的外植体应选取健壮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或两年生枝条作为材料。这一要求确保了外植体的质量,因为健康的外植体能够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以及后续的分化成活率。此外,选择一年生或两年生枝条可以保证细胞活力强、遗传稳定性好,这对于后续的组织培养过程至关重要。
2. 激素配比与培养基选择
在激素配比方面,标准推荐使用MS基本培养基,并根据不同阶段添加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6-BA(苄氨基嘌呤)、NAA(萘乙酸)。例如,在初代培养时,通常会加入较高浓度的6-BA以促进芽点形成;而在继代增殖阶段,则适当降低6-BA浓度并增加NAA的比例,以利于芽苗的正常生长。这种科学合理的激素组合不仅提高了组培效率,还减少了不必要的变异发生几率。
3. 炼苗移栽管理
炼苗期是连接实验室培养与田间栽培的重要环节。根据标准规定,在完成组培瓶内培养后,需逐步减少光照时间及湿度条件,让植株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当幼苗长至一定高度且根系发达时即可进行移栽。移栽前应对基质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保持适宜温度和水分供给。通过精心管理,可以使移栽后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从而有效缩短生产周期。
4. 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该标准特别强调了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其中包括建立完善的档案记录制度,从种子采集到成品销售全程留痕;定期开展内部审核活动,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员工培训工作,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有助于持续改进生产工艺,满足市场需求。
总之,《茉莉花组培快繁技术规程》(DB45/T 1534-2017)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技术细节作出明确规定,为茉莉花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它不仅是指导生产企业操作实践的标准文件,也是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