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技术要求,包括免疫程序、监测、疫情报告与处理、消毒等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猪伪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rcine Pseudorabi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1507-2017《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规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规定了猪伪狂犬病防控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疫苗免疫
- 标准指出,种猪群应每年进行多次疫苗免疫,通常为春秋两季各一次。育肥猪则应在断奶后立即接种,并在6周龄和12周龄时加强免疫。
- 解读:这一规定旨在确保猪只在整个生长周期内都能获得足够的抗体保护。通过定期免疫,可以有效控制病毒传播,降低发病率。
2. 生物安全管理
- 要求养殖场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即同一栋舍内的猪群同时进入也同时离开,避免不同批次猪只交叉感染。
- 解读:这种管理模式有助于减少病原体在场内的积累,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从而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3. 监测与诊断
- 建议对所有新引进的种猪进行隔离观察至少30天,并在此期间完成血清学检测。
- 解读:新引入的种猪可能是潜在的带毒者,通过严格的检疫程序可以防止携带病原体的个体进入生产系统,保障整个群体的安全。
4. 环境卫生
- 强调日常清理粪便、更换垫料以及定期消毒的重要性。
- 解读:良好的环境卫生不仅能够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还能提高猪只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
5. 应急处理
- 当发现疑似病例时,需立即隔离患病动物,并采取封锁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 解读:快速响应对于遏制疾病的蔓延至关重要。及时隔离患者不仅可以保护其他健康猪只,也有利于后续的治疗工作。
综上所述,《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规程》从多个角度出发,为养殖户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方案,有助于实现科学合理的疾病预防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