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反恐怖防范管理的基本原则、总体要求、防范等级及措施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重点目标单位开展反恐怖防范管理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Anti-terrorism Prevention Management - Part 1: General Principles
中国标准分类号:A4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3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2 522-2017《反恐怖防范管理规范 第 1 部分:通则》是天津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反恐怖防范工作的基本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反恐怖防范”的概念,即通过人防、物防和技防等手段,预防和制止恐怖活动的发生。这一定义强调了综合防范的重要性,涵盖了人力防护、物理防护和技术防护三个层面。
基本要求
在基本要求部分,标准指出所有单位应建立健全反恐怖防范组织机构,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这意味着每个单位都必须设立专门的反恐小组或指定专人负责反恐工作,确保责任到人。
人防措施
人防措施是反恐怖防范的基础。标准要求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反恐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应对恐怖威胁的能力。此外,还应建立严格的门禁制度,对外来人员进行身份验证和登记。
物防措施
物防措施包括设置必要的物理屏障,如围墙、监控摄像头等。标准特别强调,关键部位应配备坚固的安全设施,并定期检查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作。
技防措施
技术防范是现代反恐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要求安装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视频监控系统,并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网。同时,应配置紧急报警装置,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情况的关键。标准要求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演练应当涵盖各种可能的恐怖袭击场景,以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监督检查
最后,标准规定了对反恐怖防范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由主管部门定期对各单位的反恐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各项防范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以上是对DB12 522-2017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这些规定为企业和组织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有助于构建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