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治理技术要求、植被恢复措施及工程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岩溶区石漠化土地的生态治理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Karst Desertification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X76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261-2017 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是湖北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总则
标准指出,本规程适用于湖北省岩溶区不同强度石漠化的生态治理工作。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分类与评价
标准将石漠化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并明确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植被覆盖度低于30%且土壤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²·a)时可判定为重度石漠化。这种分级有助于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方案。
植被恢复技术
在植被恢复方面,标准强调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构建多层次林分结构。对于重度石漠化区域,建议采用封山育林结合人工造林的方式;而对于轻度石漠化,则可以通过补植补造来增强森林质量。此外,还提出了适宜的栽植密度及抚育管理措施。
土地整治技术
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标准给出了具体的土地整治方法。如坡耕地宜采取梯田化改造,增加田坎系数以减少水土流失;裸露岩石地则需先清理表层碎石后再进行客土回填或种植耐旱植物。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为了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标准要求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包括建设蓄水池、拦沙坝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同时加强对地下水位变化监测,确保不因过度抽取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社会经济因素考量
考虑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在实施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社会经济效益。鼓励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并减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以上就是对DB42/T 1261-2017中几个重要部分的简要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