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高寒地区苜蓿种植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要求、种子选择与处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技术。本文件适用于高寒地区苜蓿的种植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lfalfa Planting in Cold Reg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高寒地区苜蓿种植技术规程(DB15/T 1212-2017)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苜蓿种植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首先,关于播种前准备。标准要求在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深耕细耙,深度应达到30厘米以上,并且要施足底肥。同时强调要进行种子处理,包括晒种和拌种,以提高发芽率。
其次,在播种环节,标准规定了适宜的播种时间和方式。最佳播种时间是在春季土壤解冻后或秋季霜降前。播种方式可以采用条播或者撒播,行距保持在20-30厘米之间。
第三,田间管理部分,标准指出要及时进行除草和灌溉。特别是在幼苗期,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但也要防止积水造成烂根现象。此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追施肥料,促进植株生长。
第四,病虫害防治方面,标准提倡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其中特别提到要合理使用农药,避免过量施用,以免影响生态环境。
最后,在收获阶段,标准建议当苜蓿植株高度达到40-50厘米时即可开始收割,留茬高度控制在5-8厘米为宜。并且强调收割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一年以2-3次为佳。
这些内容都是确保高寒地区苜蓿种植成功的关键环节,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