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松蔸栽培茯苓的产地环境、选地与备料、菌种选择与处理、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采用松蔸栽培方式进行茯苓生产的全过程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ine Root Cultivation of Poria coco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松蔸栽培茯苓技术规范(DB35/T 1595-2016)是福建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茯苓的优质高效栽培。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松蔸选择与处理
- 标准规定松蔸应选用新鲜、无腐烂、无病虫害的松树根蔸。具体要求为:松蔸直径应在10-30厘米之间,长度不超过50厘米。处理时需将松蔸表面的泥土清洗干净,并去除明显的病斑和死皮部分。
2. 菌种选择与接种
- 茯苓菌种应选用经过国家或省级菌种质量检测机构鉴定合格的产品。接种前需对菌种进行检查,确保其活力良好且无污染。接种时应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将菌种均匀地覆盖在松蔸表面,并用湿润的稻草或苔藓覆盖以保持湿度。
3. 栽培环境条件
- 茯苓栽培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林地或果园。土壤pH值应在4.5-6.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栽培区域需要有一定的遮阴设施,避免阳光直射,推荐使用透光率为30%-50%的遮阳网。
4. 田间管理
- 定期检查栽培区域的湿度和温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一般情况下,土壤含水量应维持在20%-30%之间。如遇干旱天气,应及时灌溉;雨季则要注意排水防涝。同时,定期清理杂草,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5. 采收与加工
- 茯苓通常在接种后6-8个月采收。采收时要小心挖掘,避免损伤茯苓块茎。采收后的茯苓需及时清洗并晾晒至水分含量低于15%,然后入库保存。对于不同用途的茯苓产品,还需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
以上内容是对DB35/T 1595-2016中部分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提高茯苓栽培的质量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