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普通级实验用猫在病原微生物监测方面的技术要求、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本文件适用于普通级实验用猫的病原微生物质量控制与管理。
Title:Monitoring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for Conventional Laboratory Ca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591-2016《普通级实验用猫病原微生物监测》是一项针对实验用猫的病原微生物监测标准,旨在确保实验用猫的健康状态符合科学研究的需求。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样品采集与处理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样品采集的时间、部位及处理方式。例如,血液样本应在实验用猫进食后2小时采集,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要求使用无菌技术采集样本,并在采集后立即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这一步骤对于防止样本污染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后续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
该标准列出了多种需要检测的病原微生物,包括但不限于猫白血病病毒(FeLV)、猫免疫缺陷病毒(FIV)等。这些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对其进行严格监控是必要的。每种病原微生物都有其特定的检测方法和判定依据,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检测抗体水平,聚合酶链反应(PCR)则可以更灵敏地检测病毒核酸。
结果判定与报告
标准对检测结果的判定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如果某项检测呈阳性,则需进一步确认是否为感染状态。阳性结果的实验用猫不得作为普通级实验动物使用,应隔离观察或淘汰。此外,所有检测结果都必须形成书面报告,包括检测日期、检测项目、检测方法、结果判定等内容,以便于追溯和管理。
实验室管理要求
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标准还提出了实验室管理的要求。实验室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认证,工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同时,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包括空白对照、标准曲线绘制等,以确保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以上是对DB22/T 2591-2016《普通级实验用猫病原微生物监测》中部分内容的解读,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