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皇菇菌种制作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要求、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制作及质量要求和保存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玉皇菇菌种的制作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Yuhuanggu Spaw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玉皇菇菌种制作技术规程》(DB15/T 1134-2017)是内蒙古自治区针对玉皇菇菌种生产制定的地方标准。该标准对玉皇菇菌种的制作流程、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进行了规范,以下为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一、原材料选择与处理
标准指出,制作玉皇菇菌种所使用的培养基原料需新鲜无霉变,并符合相关农业行业标准。其中木屑应选用阔叶树木质较硬的种类,棉籽壳则要求新鲜完整。在原材料处理上,木屑需经过粉碎并过筛,棉籽壳需提前浸泡软化。这一规定确保了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物理特性,为玉皇菇菌丝生长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灭菌操作要点
标准强调灭菌是菌种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灭菌锅内的温度需达到121℃并保持2小时以上,以彻底杀灭所有微生物。同时要求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在整个灭菌过程中避免外界污染源接触培养基。这一要求有效防止了杂菌滋生,保障了菌种纯度。
三、接种环境控制
根据标准要求,接种室需配备空气净化系统,保持室内空气洁净度达到万级标准。接种前应对接种工具进行严格消毒,并对操作人员进行手部清洗和酒精擦拭。接种过程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任何可能的污染风险。这种严格的环境控制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菌种被污染的概率,提高成功率。
四、菌种培养条件
标准规定玉皇菇菌种培养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2℃至26℃,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之间。培养室内需保持黑暗环境,定期通风换气。此外还要求每隔7天检查一次菌丝生长状况,及时剔除异常菌袋。这些细致的培养条件设置有助于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菌丝健康生长。
五、菌种质量检测
标准明确了菌种质量检测的具体项目,包括外观检查、显微镜观察和出菇试验等。外观检查主要评估菌种袋是否完好、菌丝是否洁白浓密;显微镜观察用于确认菌丝形态正常;而出菇试验则是通过实际栽培验证菌种的生产能力。这些检测手段从多个角度保证了菌种的质量可靠性。
六、包装与贮存
关于菌种的包装,标准建议采用透气性良好的专用塑料袋或纸袋密封保存,标注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贮存环境要求温度控制在0℃至5℃之间,相对湿度低于70%,避免阳光直射。这样的包装与贮存方式可以延长菌种的保质期,确保其在使用时仍具有良好的活性。
综上所述,《玉皇菇菌种制作技术规程》(DB15/T 1134-2017)通过对原材料选择、灭菌操作、接种环境、培养条件、质量检测以及包装贮存等各个环节的规范,为玉皇菇菌种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对于提高菌种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