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甘蔗条螟性诱测报的术语和定义、诱芯制作、监测方法及数据记录与分析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甘蔗条螟的性诱测报及监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ex Pheromone Monitoring of Sugarcane Stem Borer (Chilo auricili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1863-2016 甘蔗条螟性诱测报技术规范》是一项广东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性信息素诱捕技术监测甘蔗条螟的发生动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内容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
- 标准首先明确了“甘蔗条螟”、“性诱剂”等专业术语的概念。例如,“性诱剂”被定义为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引诱雄虫的化学物质,用于监测或控制害虫种群。
2. 监测点设置
- 监测点应选择在甘蔗种植区的核心区域,且需远离其他可能干扰性诱剂效果的因素如灯光源等。
- 每个监测区域内至少设立5个监测点,并确保这些点能够代表整个区域的生态条件。
3. 诱捕器的选择与安装
- 推荐使用具有防雨、防晒功能的专用诱捕器。诱捕器的高度一般离地面1米左右,以模拟自然环境中雌虫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度。
- 安装时要注意避开障碍物,保证诱捕器周围有足够的空间供雄虫接近。
4. 诱芯更换频率
- 性诱剂的有效期通常为一个月,在此期间需要定期检查诱捕数量并记录数据。如果发现诱芯失去活性,则应及时更换新的诱芯。
5. 数据记录与分析
- 每次检查时都要详细记录当天的天气状况、诱捕到的成虫数量以及任何异常情况。
- 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出虫情变化趋势图,帮助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虫口密度走势。
6. 预警级别划分
- 根据监测结果将虫情划分为三个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当某一监测点连续几天内每天捕获超过设定阈值的成虫数时,即可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机制。
7. 防治建议
- 在虫情达到一定程度时,除了继续加强监测外,还应结合农业措施(如合理布局作物结构)、物理方法(如人工摘除卵块)及生物农药等方式综合施策,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
以上就是对《DB44/T 1863-2016 甘蔗条螟性诱测报技术规范》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这项标准为有效防控甘蔗条螟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保障甘蔗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