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中暴雨径流计算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城镇区域内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Design and Planning Standards for Urban Rainwater Systems - Calculation of Stormwater Runoff
中国标准分类号:P54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969-2016《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是北京市地方性技术规范,适用于城镇地区雨水系统的设计与规划。以下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设计降雨强度”、“汇水面积”等关键术语的定义。例如,“设计降雨强度”是指在特定重现期下,单位时间内作用于单位汇水面积上的降雨量。这一定义为后续计算提供了基础。
暴雨强度公式
标准规定了用于计算暴雨强度的数学模型,通常采用幂函数形式表示。公式中的参数如降水历时、重现期等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这些参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雨水系统的排水能力设计。
雨水管道设计流量
关于雨水管道的设计流量计算,标准提出了基于汇水面积、暴雨强度以及径流系数的方法。特别强调了径流系数的选择应当考虑地面覆盖类型(如硬化路面、绿地等)的影响,并给出了不同条件下推荐值范围。
排水系统布置原则
对于城镇雨水系统的布局,标准建议遵循分散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原则。在城市中心区域宜采用集中排放方式,在郊区或低密度开发区则可更多地利用自然渗透设施来减少径流总量。
设计重现期选择
针对不同功能分区,标准给出了相应的最小设计重现期要求。例如商业繁华区、重要基础设施周边需设置较高的重现期标准以确保安全运行;而对于一般居住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降低要求。
其他注意事项
还应注意的是,在进行具体工程设计时还需综合考量地形地貌特征、历史洪水记录等因素,并预留足够的裕度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带来的挑战。
以上是对DB11/T 969-2016部分核心内容的简要分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有所帮助。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结合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上述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