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泥蚶养成的环境条件、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泥蚶的养成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ud Clam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1739-2015 泥蚶养成技术规范》是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主要用于指导泥蚶的养成生产。这项标准对泥蚶养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苗种选择、养殖环境要求、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旨在提高泥蚶的养殖产量和品质。
一、苗种选择与放养密度
标准中明确指出,用于养成的泥蚶苗种应当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亲贝培育场,并且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苗种规格应均匀一致,壳长应在15毫米以上,确保其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此外,放养密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标准建议每平方米投放约2000至3000粒苗种,具体数量还需根据池塘的实际条件适当调整,以保证泥蚶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因密度过高而导致的竞争压力过大。
二、养殖环境要求
泥蚶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因此标准特别强调了养殖环境的选择。首先,养殖区域应当位于潮间带或浅海区,水深一般控制在1.5米以内,这样既能保证泥蚶能够顺利呼吸,又能减少外界干扰。其次,海水盐度应保持在15‰至30‰之间,pH值维持在7.8至8.6范围内,溶解氧含量不得低于4毫克/升。同时,定期监测底质状况也非常重要,底质最好是砂质或砂泥质,且厚度适中,便于泥蚶挖掘食物。
三、日常管理措施
为了保障泥蚶健康成长,标准提出了多项日常管理措施。一是定期清理养殖场地,及时清除过多的藻类和其他杂物,防止它们影响泥蚶的正常摄食。二是合理投喂饵料,主要以天然浮游生物为主,必要时可适量补充人工配合饲料,但要注意控制投喂量,避免造成浪费或污染。三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尤其是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情况,提前做好防灾准备,如加固堤坝、转移部分苗种等。四是建立完善的记录制度,详细记载每次操作的时间、内容及效果,为后续分析总结提供依据。
四、病害防治方法
泥蚶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各种疾病威胁,因此有效的病害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标准推荐采用预防为主的策略,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增强泥蚶自身免疫力来降低发病几率。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隔离患病个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环保型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或者局部涂抹,同时配合换水、增氧等辅助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都应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综上所述,《DB44/T 1739-2015 泥蚶养成技术规范》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有助于提升泥蚶养殖的整体水平。遵循这些技术要点不仅能够增加经济效益,还能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