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粉状鱼类调味基料的加工技术要求、生产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检验方法及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鱼为原料生产的粉状鱼类调味基料的加工企业。
Title:Process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owdered Fish-Based Flavoring Base Materials
中国标准分类号:X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7.2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1746-2015《粉状鱼类调味基料加工技术规范》是广东省地方标准,规定了粉状鱼类调味基料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工艺流程、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原料要求
标准指出,用于生产粉状鱼类调味基料的原料应为新鲜或冷冻的鱼类,且需符合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原料鱼不得有腐败变质现象,同时应去除内脏、鳞片等不可食用部分。此外,原料鱼在加工前必须经过清洗处理,以确保卫生安全。
工艺流程
标准明确了从原料预处理到最终产品的完整工艺流程,包括原料验收、清洗、去头去尾、蒸煮、干燥、粉碎、混合、包装等多个环节。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技术参数要求,例如蒸煮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至1小时之间,干燥温度不宜超过60℃,以保证产品风味和营养成分不受破坏。
质量要求
关于产品质量,标准提出了理化指标、微生物限量和其他质量指标的具体要求。比如,水分含量不得超过6%,总灰分含量不超过10%;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4 CFU/g,大肠杆菌群数不得超过10 MPN/g。这些指标旨在保障产品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检验方法
为了确保上述各项指标能够准确检测,标准还提供了相应的检验方法。例如,采用烘干法测定水分含量,使用酸碱滴定法测量pH值,通过平板计数法评估微生物数量等。这些方法均为行业内通用且科学有效的检测手段。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最后,在产品的后期管理方面,标准强调了正确的标识信息(如名称、规格、生产日期等),合理的包装形式(防止受潮、污染),以及适当的运输条件(避免剧烈震动)和储存环境(阴凉干燥处)。这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并维持其品质。
总之,《粉状鱼类调味基料加工技术规范》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全面而细致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