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河北省蔬菜规模种植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术语和定义、监测项目与限值、监测方法、评价方法及报告编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行政区域内蔬菜规模种植区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
Title: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Vegetable Scale Planting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346-2016《蔬菜规模种植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规范》是河北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蔬菜规模种植区的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监测点位布设
标准要求根据蔬菜种植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文条件等因素合理布设监测点位。例如,在平坦地区,监测点间距一般为500米至1000米;而在复杂地形条件下,间距可适当缩小。每个监测区内至少应设置3个监测点,并确保代表性。
监测项目与频率
蔬菜规模种植区的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包括大气、土壤和灌溉用水三个方面。大气监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规污染物;土壤监测则关注重金属(如铅、镉)及农药残留量;灌溉用水需检测化学需氧量、悬浮物等指标。对于大气和土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监测,而灌溉用水则每季度至少监测一次。
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
数据处理时,首先剔除异常值,然后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监测因子的综合指数。评价方法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与综合污染指数法相结合的方式。单项污染指数大于1表明该因子已受到污染,而综合污染指数可以反映整个区域的整体环境状况。
结果应用
监测结果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指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制定污染防治措施、评估环境保护效果等。当发现某一区域存在明显的环境污染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比如调整种植结构、加强施肥管理或改进灌溉技术等。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蔬菜规模种植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规范》不仅提供了具体的监测技术和方法,还强调了监测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对于促进蔬菜种植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