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无公害草菇生产的产地环境、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无公害草菇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Non-Polluted Straw Mushroom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73-2016《无公害草菇生产技术规程》是河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无公害草菇的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原料选择与处理
1. 原料要求:标准指出,用于栽培草菇的原料应为新鲜、无霉变、无污染的农业废弃物或副产品。例如稻草、玉米芯等。这一步骤的关键在于保证原料的质量,避免使用受污染的材料,从而影响草菇的生长环境和最终产品的安全性。
2. 预处理方法:原料需经过适当的预处理,如切碎、浸泡等步骤。目的是提高原料的通气性和吸水性,促进微生物活动,为草菇菌丝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预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菌丝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栽培管理
1. 培养基配制: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不同种类的原料,并加入适量的氮源(如麸皮)和磷钾肥。合理的营养配比能够满足草菇菌丝及子实体发育的需求,同时控制杂菌滋生的机会。
2. 接种操作: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避免外界微生物侵入。接种后要立即覆盖保湿材料,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环境。正确的接种技术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成活率。
3. 日常管理:包括定期检查棚内温湿度变化,适时通风换气;及时清除老化废料,减少病原菌积累;合理安排采摘时间,保证产品质量。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持稳定的生长环境,延长生产周期。
病虫害防治
1. 预防为主: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等方式降低发病几率。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迅速采取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方法加以控制,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2. 绿色防控策略:鼓励采用诱虫灯、黄板粘虫等物理手段捕杀害虫;利用天敌昆虫捕食害虫;施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制剂代替传统化学药剂。这样既能达到防治效果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以上就是对DB13/T 573-2016部分内容的重点解析。遵循这一标准不仅有利于提升草菇产量和品质,还能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促进可持续发展。